当前位置: 首页>>江理新闻>>正文
【65周年校庆巡礼】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日期:2023年10月17日 16:28  点击次数:

【编前语】金秋十月,硕果盈枝。2023年10月25日,我们即将迎来建校65周年华诞,为了进一步营造浓郁的校庆氛围,充分展现学校在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成就,凝聚新征程上的奋进力量,校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65周年校庆巡礼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系列报道之【人才培养篇】


2018年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坚持“教学优先、教师优先、学生优先”的工作原则和“教学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满意”的工作要求,坚持五育并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着力打好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攻坚战,为建设好具有江理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思政引领,将“思政之盐融入教育之汤”

顶层设计,全面推进。2021年6月,我校成立了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系统谋划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标准制定、教学指导、督导评价,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思政与课程相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落实课程价值塑造。

选树典范,以点带面。“以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以榜样的力量深入推进并形成人人讲思政、课课有思政的育人氛围,坚持将“思政之盐融入教育之汤”。学校立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项目394项,建设了16个校级课程思政案例库,4个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培育项目。通过提炼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意义的优秀经验与做法,学校在课程思政全覆盖的基础上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体系完备的课程思政典范项目。通过每个学院各聘请一位思政课教师,形成“一对一院”指导模式和协调联动机制,大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通过体系化建设,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通过加强示范课程、示范专业的引领带动整体提升的做法,使得育人成效与课程质量双向提升、同频共振。

近年来,学校获批1个江西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7门课程获批江西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5门省级立项课程已在2023年7月前上线新华思政平台,在校内外形成示范辐射效应。

实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国家级和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有关本科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多元发展—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2018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于2019年、2023年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为学生个性化培养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022年我校与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开展“创新试验班”联合培养,创新试验班将贯彻实施“科教融合”协同培养、本硕博贯通一体化培养、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学习分类培养“四位一体”的模式,共同选拔和培养具有实践型、交叉型、复合型和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为培养造就国家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新生力量提供支撑。

对接产业需求,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2022年,学校主动对接江西省万亿级有色金属产业布局,依托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充分利用鹰潭市在铜产业链的区位优势,与鹰潭市人民政府、江西铜业集团股份公司等多方共建先进铜产业学院。先进铜产业学院紧扣产业发展趋势和实践优势,不断深化推进产教融合、校政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地方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达到教育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打造面向铜产业链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基地。先进铜产业学院和稀土产业学院获批江西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火热进行中。2023年,学校充分调研,精心部署,高质高效有序开展迎评工作,预计年底将接受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委派的专家组现场考察。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提高一流专业建设水平

以专业综合评价为抓手,推动一流专业建设。学校共计44个专业、涉及29个专业类,参与江西省第二轮专业综合评价工作,13个专业排名第一,排名前30%的专业有23个,排名前40%的专业有28个,排名前50%的专业有34个。获批江西省五星级专业5个、四星级专业23个,获批数量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推进专业动态调整,2023年暂停招生专业17个,申请撤销专业3个。申办并获批了应急管理、虚拟现实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和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七个专业。为对接《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23年申报了数字经济和智能建造专业,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业态发展的需要。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加强智慧教学环境建设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改革。依托“一平三端”(云平台、教室端、移动端、管理端)超星智慧教学系统,构建智慧环境下的教学新生态。教师和学生通过使用智慧课堂和学习通进行学习和互动,超星智慧教务系统则对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跟踪与分析,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互融互通,全面赋能课堂教学改革。信息资源助推教学创新。依托“三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培训平台、在线听课平台),形成教、学、管、评全链条数字支撑。依托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平台,推进跨区域、跨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

多举措建设“互联网+”教学环境。学校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近五年,投入2300余万元用于新建智慧教室及教学环境智慧化改造,全校现已建成智慧教室329间,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智慧化、泛在化的学习空间。建设专用的自动化录播教室,为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录制视频课程等提供了条件保障;引导教师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与中国大学MOOC、超星、智慧树等单位共同建设云端学习平台,推动形成支持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新环境。依托“学习通+云平台”和智慧教室无缝对接,实现课堂教学全过程数字化,线上巡课评课有效覆盖,全面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需要和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录制、校内外直播教学、教学过程多元化评价。

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省级一流课程114门,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连续两届获优秀组织奖;在江西省高校移动教学大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三创融合”,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良好生态

学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聚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制定了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构建了“学校-学院-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三级管理体系,确保了“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

加强校政企协同,打造“三融三促”平台。在校地融合,校企融合上,与赣州市经开区、广州周立功科技公司等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科教融合上,打造出3D创客空间、机械创新实验室、互联网+创新创业实验室等一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支撑平台。学校先后获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工信部“高校中小企业创业就业实践基地”、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分层分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自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起,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分层分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学生毕业应修满4个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必修)2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含创业实践、科学研究项目训练、发明创造等)2学分。

“专创融合课程、学科竞赛、项目化实践”三轮驱动,打造专创融合平台。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以能力为目标的专创融合课程改革,《创新思维训练》《机械设计基础》被认定为国家一流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13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构建了学校统筹、学院组织、专业负责的学科竞赛三级体制,全覆盖实施“一专业一学科竞赛”;搭建了项目化专创融合实践训练平台,建成3D创客空间、KAB创业俱乐部等32个专创融合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浓厚、成效显著。组织开展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依托我校“VR+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把红色基因植入双创课程。与赣州经开区共建了12个双创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走进创业孵化平台活动。打造双创讲坛、知行创客沙龙、知行创客书院等江理双创品牌,运营了“江理双创”“江理企业家”等13个双创公众号,成立了“KAB创业俱乐部”等22个双创社团,每年吸引2万人次参与双创活动。近年来,“互联网+”大赛成绩大幅度跃升,2022年,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国赛中获2金3银3铜,金奖总数并列全省第1。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重要赛事上获全国一等奖150余项,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居69位,列江西省高校第二。

学校扎根赣南苏区办学65年,充分利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自觉筑牢文化自信、传承“三实”品质、践行立足行业青春报国的时代担当。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构建五育并举育人大格局,将三全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辟更多发展渠道,搭建更广阔平台,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更多条件助力人才培养。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为教育强国贡献江理力量。

(文/校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   编辑/曹泽)



上一条: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熊柏青一行来校交流座谈
下一条:校长温和瑞应邀出席厦门校友联谊会庆祝母校建校65周年活动

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Copyright © 2024 www.jxust.edu.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  [赣州-三江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赣州-红旗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邮编:341000

        [赣州-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邮编:341000

          [南昌-南昌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移动版    赣ICP备05001230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